。輔機一般采用單滾筒驅(qū)動,綜合考慮該條可伸縮轉(zhuǎn)彎機,輔機選用與承載帶同規(guī)格的輸送帶較合理,只考慮布置臺輔機。同時,將輔機布置在伸縮段,即L=820m段內(nèi),可減小轉(zhuǎn)彎半徑,減少跑偏量
。隨著運距縮短至終點,將線摩擦機一并拆除
。該種布置方式有以下幾項缺陷。
(1)線摩擦機的引入,使得整機裝備中需多增設驅(qū)動滾筒各類改向滾筒5個,輸送帶長度增加近350m,此外需考慮線摩擦機的拉緊方式起停車投入順序等
。同時,線摩擦機布置區(qū)段,機身較高,使得整機總投資成本大大增加
。
(2)該機為可伸縮皮帶輸送機,隨著輸送機整機的縮短,輸送帶的張力發(fā)生變化,線摩擦機的引入,增加了輸送帶跑偏的因素,不利于整機運行。
(3)由于采用1:1傳動形式,摩擦條件利用不充分,輸送帶的張力利用不充分
。為保證該機的正常運行,輸送帶沿線張力較2:1傳動形式有所增加這勢必導致承載段轉(zhuǎn)彎半徑的增大
。
(4)線摩擦機的引入,目的是降低輸送帶的張力,減小轉(zhuǎn)彎半徑。經(jīng)設計計算,對該機引入線摩
擦傳動方式并沒有降低轉(zhuǎn)彎半徑,相反,回程段轉(zhuǎn)彎半徑增大,為減小回程段輸送帶的轉(zhuǎn)彎半徑,防止過量跑偏,必須加設壓輥,而且必須保證一定的壓下量
。
(5)如果在原2:1傳動方式的基礎(chǔ)上,再加設線摩擦機可適當降低轉(zhuǎn)彎半徑,但此種布置過于繁鎖,增加了不必要的投資,同時使沿線故障點增多,不利于維護
。
(6)考慮該機的配置及設備的互換性,將輔機選取為同主機同功率的電機,要使三臺電機出力均衡,選取輔機長度較長,在使用過程中過早地被拆掉,整機利用率較差
。
綜上所述,對于本條可伸縮皮帶輸送機,采用(2×132+1×132)kW的線摩擦驅(qū)動方式并不能減小轉(zhuǎn)彎半徑,相反卻大大增加了設備投資和運行成本,增加了故障點和設備維護工作量,因此不推薦使用。
方案二布置方式如圖2所示:
采用頭部2:1的傳動形式,即驅(qū)動裝置布置在機頭,不采用線摩擦多點驅(qū)動形式,主要優(yōu)缺點為:
(1)采用2:1傳動形式,既充分利用了滾筒摩擦牽引力,使?jié)L筒出力合理,輸送帶選擇也較合理
。
(2)考慮到伸縮初始輸送帶張力較大,所需的轉(zhuǎn)彎半徑也較大,而伸縮終點處所需轉(zhuǎn)彎半徑較小,為了既保證整機的轉(zhuǎn)彎運行,又能盡量減小轉(zhuǎn)彎半徑,可以采用一些強制措施(如回程段加壓輥
、在轉(zhuǎn)彎處輸送帶的內(nèi)、外側(cè)加裝立輥等)
(3)運距為全長時允許輸送帶在轉(zhuǎn)彎處有10%的跑偏量(轉(zhuǎn)彎輸送機設計允許范圍),隨著運距的逐漸縮短,跑偏量會漸漸減小,到運距到終點時保證無跑偏量
。
(4)采用該形式皮帶的成本會適當增加,但相對很小
。
綜上所述,對于本條皮帶機,采用機頭(3×132)kW的形式不僅可以減少硐室的建設費用,減少子機驅(qū)動裝置等的投資等,而且還可以簡化供電系統(tǒng)和控制系統(tǒng),提高經(jīng)濟效益,該設計應屬最佳方案。
台东县|
驻马店市|
三原县|
邹城市|
翁源县|
崇义县|
色达县|
黄龙县|
普陀区|
拉萨市|
鄂州市|
钟山县|
贺州市|
澜沧|
左权县|
大洼县|
石泉县|
西峡县|
溆浦县|
灌南县|
疏勒县|
乐山市|
周宁县|
泾源县|
宜君县|
太湖县|
米脂县|
鹤岗市|
库伦旗|
哈尔滨市|
安吉县|
盐亭县|
榕江县|
德惠市|
肇源县|
潮州市|
朝阳区|
土默特右旗|
汤阴县|
高碑店市|
新安县|